劝学的古诗或格言精选五篇

关于劝学的诗词

  劝学诗

  1、《劝学诗》

  宋·朱熹

  少年易学老难成,

  一寸光阴不可轻。

  未觉池塘春草梦,

  阶前梧叶已秋声。

  译文:

 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,学问却很难成功,

  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,不能轻易放过。

 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`美梦醒来,

  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。

  2、《劝学》

  唐·颜真卿

  三更灯火五更鸡,

  正是男儿读书时。

  黑发不知勤学早,

  白首方悔读书迟。

  译文:

 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,

  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。

  少年时只知道玩,不知道要好好学习,

  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。

  3、《劝学诗》

  唐·韩愈

  读书患不多,

  思义患不明。

  患足已不学,

  既学患不行。

  译文:

  读书怕读得不多,

  思考道理怕不明白。

  怕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,

  既然学了又怕不实行。

关于劝学的难句解析

  1、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

  ⑴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,而是转折连词。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,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(取之是正,于蓝是偏)。之代替青使青复现,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:两个于用法不同:前一个要译成从;后一个要译成比,于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。第一个青跟第二个青不同:前者是名词,后者是形容词。翻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。

  ⑵前一个青,靛青,青蓝色的染料。现在也叫靛蓝。蓝,不是指颜色,《说文》:蓝,染青草也。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植物。又,白居易《忆江南》有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,蓝也是染青草。

  译文:靛青从蓼蓝里取来,却是比蓼蓝更青。

  2、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

  ⑴转折复句。

  ⑵能这里既不是名词,也不是动词,而是形容词。上文非利足也,利也是形容词。《出师表》:先帝称之曰能。能也是形容词。水,动词,能的处所补语,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。又,《韩非子·孤坟》:故智术能法之士用,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。能法也是能于法,在法制方面能干。绝,横渡,《三峡》有沿溯阻绝。

  译文:借助船和桨的,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,却能横渡江河。

  3、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

 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。原句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,加上之字使利、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。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.,下文有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。如果不是这样,就写成利爪牙、强筋骨,当然用不着有之字,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,强之筋骨了。总之,句式不同,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。

  译文: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,筋骨的强劲。或者: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,强劲的筋骨。这样,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。

关于劝学的诗词集锦

  关于劝学的诗词集锦

  1、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 (宋.陆游.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)

  2、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 (唐.杜荀鹤.《题弟侄书堂》)

  3、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 (唐.贾岛.《剑客》)

  4、学非探其花,要自拔其根。 (唐.杜牧.《留诲曹师等诗》)

  5、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 (《诗经.卫风.淇奥》)

  7、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 (晋.陶渊明.《杂诗》)

  8、志士惜日短。 愁人知夜长。 (晋.傅玄.《杂诗》)

  9、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 (乐府诗集.《长歌行》)

  10、问渠那得清如许? 为有源头活水来。 (南宋.朱熹.《观书有感》)

  11.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------<<诗经.卫风.淇奥>>

  12.学非探其花,要自拨其根------唐.杜牧<<留诲曹师等诗>>

  13.十年磨一剑------唐.贾岛<<剑客>>

  14.不是虚心岂得贤------宋.王安石<<诸葛武侯>>

  15.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------唐.杜荀鹤

  16.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------宋.陆游<<冬夜读书示子聿>>

  17.故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------宋.苏轼<<送安惊落第诗>>

  18.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------宋.朱熹<<观书有感>>

  19.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------汉乐府民歌<<长歌行>> 10.志士惜日短,愁人知夜长------晋.傅玄<<杂诗>>

  20.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.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------晋.陶渊明<<杂诗>>

  21.青春须早为,岂能长少年------唐.孟郊<<劝学>>

  22.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------宋.岳飞<<满江红>>

  23.少小多才学,平生志气高。别人怀宝剑,我有笔如刀。------<<神童诗>>

  24.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将相本无种,男儿当自强。------<<神童诗>>

  25.读律看书四十年,乌纱头上有青天。男儿欲画凌烟阁,第一功名不爱钱。------明 杨继<<盛言志诗>>

《劝学》重点难句解析

  1、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”

  ⑴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,“而”是转折连词。第一分句的“青”应当是主语,“取之于蓝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(“取之”是正,“于蓝”是偏)。“之”代替“青”使“青”复现,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:两个“于”用法不同:前一个要译成“从”;后一个要译成“比”,“于”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。第一个“青”跟第二个“青”不同:前者是名词,后者是形容词。翻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。

  ⑵前一个“青”,靛青,青蓝色的染料。现在也叫“靛蓝”。“蓝”,不是指颜色,《说文》:“蓝,染青草也。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.植物。又,白居易《忆江南》有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”,“蓝”也是“染青草”。

  译文:“靛青从蓼蓝里取来,却是比蓼蓝更青。”

  2、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”

  ⑴转折复句。

  ⑵“能”这里既不是名词,也不是动词,而是形容词。上文“非利足也”,“利”也是形容词。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称之曰能。”“能”也是形容词。“水”,动词,“能”的处所补语,上文“利足”也是“利于足”的省略形式。又,《韩非子·孤坟》:“故智术能法之士用,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。”“能法”也是“能于法”,在法制方面能干。“绝”,横渡,《三峡》有“沿溯阻绝”。

  译文:“借助船和桨的,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,却能横渡江河。”

  3、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”

  本句的“利”和“强”词义显豁不晦。原句“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”都是主谓词组,加上“之”字使“利”、“强”重读也因而被强调。为什么要强调“利”和“强”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,下文有“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”,都是“利”和“强”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。如果不是这样,就写成“利爪牙”、“强筋骨”,当然用不着有“之”字,也就不能写成“利之爪牙,强之筋骨”了。总之,句式不同,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。

  译文:“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,筋骨的强劲。”或者:“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,强劲的筋骨。”这样,强调的重点转移到“爪牙”和“筋骨”上了。

内容底部广告位(手机)